在兰州市安宁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成摞的卷宗是施莉娟法官工作台上最寻常的风景。日复一日,她伏首案前,翻阅的不仅是一页页诉状证据,更是千家万户的喜怒哀愁。“法律条文或许是刚性的,但人心是温热的。法官的职责,不仅要解开当事人的‘法结’,更要化解他们的‘心结’,让法治有力量,更有温度。”这是施莉娟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13年法官生涯的生动注脚。
初心如磐:小物业里的“大民生”
在处理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时,物业公司以某业主拖欠物业费为由诉至法院,业主坚称双方并无合同关系拒绝缴纳。面对这起看似普通的纠纷,施莉娟敏锐地察觉到其潜在的示范效应。物业服务合同纠纷,金额虽不大,却件件连着民心。施莉娟深知,这类案件往往牵一发动全身。
她带着助理一次次走进涉案小区,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掰开揉碎讲法律、说情理。几番奔波,几轮调解,物业公司最终同意减免部分费用,业主也及时结清了余款。看着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握手言和,施莉娟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案结事了,邻里和谐,这比一纸判决更让她满足。
如我在诉:法槌下的温情
“法官,我…”庭审结束时已过正午,被告欲言又止,腿脚不便的他面露难色。细心的施莉娟看在眼里,悄悄让助理买来了盒饭和矿泉水递上。一份简单的快餐,让这位第一次打官司的当事人感慨地说:“真没想到,法院里还有管饭的法官…”
这份“没想到”的温情,源于施莉娟“如我在诉”的同理心。在一起宣告自然人死亡的案件中,申请人是一位肺癌晚期的七旬老人。老伴多年前在黄河边失踪,儿子在狱中服刑,儿媳离家,只剩她与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病榻之上,老人唯一的心愿,就是在离世前将登记在丈夫名下、唯一的住房过户给孙子,让孩子有个依靠。
听着老人艰难地诉说,看着身边懵懂的孩子,施莉娟的眼眶湿润了。得知老人为省钱舍不得坐公交,她悄悄将200元钱塞进老人的口袋。她知道,对于这位老人而言,案件的终结并不意味着生活困苦的消失,但法官的职责,就是在冰冷的法律程序中,为当事人点亮一盏微光,用脚步丈量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忘我奉献:天平下的坚守
熟悉施莉娟的同事都知道,她有个“毛病”——工作起来就忘了自己。体检报告提示异常,建议复查,恰逢年底结案攻坚,她默默把报告塞进抽屉,一拖就是几个月。手术后没休息几天,她又出现在堆积如山的卷宗前。全省法院“半年清积”行动如火如荼,开庭、调解、写判决,她再次开启“高速模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像一颗坚韧的螺丝钉,牢牢钉在基层审判一线,将最美好的年华无声地融入浩繁卷宗与庄严法台。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五年来,施莉娟承办民商事案件1500余件,年均结案率保持在90%以上,先后获得“兰州市法院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然而,在她看来,比荣誉更珍贵的,是当事人握手言和时的笑容,是困境中群众得到慰藉的眼神。
她,是千千万万基层法官的缩影。当法槌敲响,正义得以伸张,当矛盾化解,心灵重归宁静——这一切,正是“人民法官”四字在施莉娟们身上最寻常、也最动人的诠释。
兰州法院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高新开发区595号 邮编:730070 E-mail:2789074199@qq.com 电话:0931—12368
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