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
  • 关注:
中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中院新闻

建设法治教育阵地 夯实社会治理法治基础——兰州中院延伸审判职能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来源:兰州中院刑二庭       责任编辑:杜童    发布时间:2024/4/2 10:36:07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近日,中共兰州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印发了《中共兰州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关于表彰2023年度市直机关党建课题优秀论文、“党建+业务”优秀案例、精品党课和“抓效能促发展”优秀案例的决定》,兰州中院第六党支部“建设法治教育阵地 夯实社会治理法治基础”入选2023年市直机关“抓效能促发展”优秀案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中院第六党支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制度目标为导向,立足兰州市刑事审判工作短板弱项,把握新时代刑事审判任务和人民期盼,积极作为、主动创稳,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高水平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审判职能延伸机制,探索设立了覆盖市区两级法院的“法铸平安法治阵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机制。在不断提升司法能力,履行审判职能的同时,秉持“司法审判+法治宣传教育”理念,通过这一阵地建设,积极推进主动创稳,将法治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推动基层法治建设,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建设的法治基础。

主要做法

“法铸平安法治阵地”以“1+1+3”的模式为架构,紧紧围绕司法审判的根本职能这一核心,以政治理论学习为基本点、以专业技能提升为发力点,围绕政治理论学习和审判技能提升“1+1”的审判核心,辐射出禁毒课堂、廉政讲堂、普法教育3个法治教育课堂作为审判职能延伸落脚点。以阵地为根基,对内不断提升全市法院的司法能力,对外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深化法治宣传内容,在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公民对法律价值的认同的同时,使民众尚法、自觉守法,以法治为行为准则,形成“自下而上”的法治理念,为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筑牢“政治基石”+ 夯实“审判职能”

注重内部发力,外部监督,全面提升干警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打造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的一线司法干警,以高素质、高水平的“铁军”队伍,回应党和人民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

理论学习+专业辅导的“1+1”:一是形式创新,“三会一课”由庭长和经验丰富的员额法官组建庭室讲师团队,在支部内部开设“法官讲堂”与“三会一课”融合,形成“专业辅导+理论学习”三会一课新模式,最大化利用庭室资源,充分利用学习时间,保证党员干警双向提升。二是内容创新,连续三年坚持“每月讲党课,每周学专业”,根据主题学习调整政治理论学习内容,根据业务需要确保专业知识的更新。三是保证参与度,通过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确保学深、学实。

党小组+审判团队的“1+1”:一是将党小组建在审判团队上,团队负责人即为党小组组长,把党组织覆盖拓展到执法办案的最小基本单元;二是队伍内部“多带一”,法官助理不固定员额法官和审判团队,充分发挥全庭经验丰富的法官“传帮带”的作用;三是将优质资源传导到基层法院,法治阵地每位员额法官包抓一到两个基层法院审判庭室,通过定期案件集中指导及调研将优秀经验传递到全市法院系统。

廉洁教育引进来+走出去的“1+1”:一是通过英模教育、廉政讲堂,“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案释法,以案明德”从正反面对干警进行廉洁教育;二是立足职务犯罪的审判职能,以本庭室审理的职务犯罪案件为素材,委派职务犯罪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走出去,面向全院干警到各个部门开展“以案释法”讲座,提升干部纯洁度,巩固拓展“固魂铸剑”成果;三是鼓励年轻干警积极参与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将“忠诚、干净、担当”内化于心的同时,全力传递法院司法正能量。

制度保障+专业精进的“1+1”:一是完善制度,制定庭室《优化审判团队建设 司法辅助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三会一课庭室细则》充分激发干警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多方位全面提升专业水平,加强与审判业务相关的海关、缉毒、税务等部门的专业交流,持续推进专业知识的更新迭代;三是注重培养研究型、专业型办案法官和法官助理。在案件办理过程中鼓励年轻干警参与办案,在实践中学习,同时参与省内课题研究、撰写专业论文、参与相关调研等。

“1+1”辐射出3堂课

以“1+1”的高质量审判为基础,建立司法延伸3堂课作为法院普法教育阵地:禁毒课堂、廉政讲堂、普法教育。

禁毒课堂:坚持在每年6·26全民禁毒宣传月,多次“走出去”开展“防范毒品滥用、护航青春梦想”等禁毒主题宣讲进校园、进街道、进学校,邀请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零距离”观摩庭审。以庭审为阵地开展现场说法教育,把课堂搬进法庭,让旁听群众深刻理解毒品的危害和后果。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围绕案件审判进一步做好各项禁毒综合治理工作,深入推进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全面普及禁毒知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禁毒防毒意识,营造新时代全民禁毒的浓厚氛围。

廉政讲堂:将廉政教育设在法庭上,针对重大、典型职务犯罪案件组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观摩庭审,尤其是涉保护伞案件。并与宣传部门联合,加大相关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媒体,正面宣传报道保护伞案件办理,突出判决结果,扩大打击效果。以观摩庭审及廉政讲堂作为宣传阵地,引导广大干部“以案为鉴”,发挥正风肃纪作用,提醒广大干部引以为戒。

普法教育:常态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监督员、新闻媒体等各界代表走进法院,旁听庭审,座谈交流,零距离感受法院工作,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运用公开开庭、巡回审判、庭审直播、生效文书上网和公开查询、巡回展板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宣讲法律、释法明理。重要节点常态化开展宣讲。在国家安全日、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共筑国家安全防线”主题宣讲;针对非法集资、养老诈骗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参与“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集资系列宣传活动,干警走进社区,发放法律宣传资料,现场答疑解惑,开展普法宣传;利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审理,使利益受损人及群众走进法庭,旁听庭审,做到全方位普法。

成效与反响

兰州中院第六党支部立足审判职能,以支部和司法审判为阵地,不断延伸审判职能,以更强的力度、更广的深度,使人民群众自下而上形成法治思维,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为助力建设平安兰州、“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法治基础。该工作得到了党委和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并在《兰州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案件质效提升、诉源治理成效显著

通过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2020年至今,全市法院刑事案件息诉服判率有较大的提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案件提质增效幅度明显,在全省法院案件质量评查中优质案件比高于其他地区,人民群众满意度普遍提高。刑事案件发案数量有所下降,全市刑事案件收案以15%左右的幅度逐年递减,平安兰州、和谐兰州建设初见成效,基层法官办案压力有所缓解。

人民群众认同度不断提升、干群关系得到较大改善

“法铸平安法治阵地”拉近了法院、法官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院的认同、对法官的信赖,打通了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架起了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以“零距离”“面对面”“接地气”“走进来”的形式,通过法院以及法官自身将法治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去,真正走进群众,更好地让群众融入法治化的大环境中,感受法治文化,领会法治精神,培养了一批接地气的人民法官,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让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在遇到纠纷时懂得依法用法,让法治化工作在新时代落地生花,一路同行。

理论探讨先行、指导市域社会治理收效明显

第六党支部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综合治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集资诈骗等社会治理领域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司法建议和意见,开展相关调研20余次并形成调研报告,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依据。同时,鼓励庭室干警从社会治理的大局出发,研究相关问题,撰写的《市域社会治理视角下刑事上诉权保障对平安建设的重要意义研究》获2020年兰州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征文一等奖;《生态修复在污染环境罪中定位重置和功能再造》《庭审中心视角下的刑事诉讼重新鉴定问题研究》分别获西部法治论坛二、三等奖;《建设法治兰州视角下的刑事陪审制度困境与对策》获2021年兰州市法官年会一等奖;《提升司法治理能力语境下的撤销监护人资格程序与刑民诉讼一体化问题研究》获全国法院第三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暨全省法院优秀论文三等奖。2021年兰州中院刑二庭成功申请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长期未结案件问题研究》课题,并于2022年7月报课题组等待评审。充分发挥理论先行,指导实践的积极效果,进一步探索市域善治的有效途径。

化解信访上访、社会面稳控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法治讲座、上街宣传、以案说法等方式积极扩大社会普法受众面,让人民群众知晓法律知识,远离毒品、远离电诈,知法守法;开展法律八进,进机关讲廉政、进学校讲法治、进军营讲维权、进街道反电诈等收到良好效果;建立涉众型集资案件受害人接访长效机制,党员骨干带头办复杂疑难案件、院庭领导亲自接访,讲道理、讲人情、讲法律,引导受害群众依法维权、依法信访,成功处置科达、鸿泰、古一徵、今金贷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涉众型案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集体访、越级访及赴京访等现象,在社会稳定维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多元化解纠纷初显成效

“法铸平安法治阵地”的设立,通过对群众法治素养的提升,为基层组织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配合公安与司法局、工商联、妇联、行业协会等多部门建立了多元解纷工作机制,为市域社会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内生动力,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多元化解纠纷初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