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 关注:
中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中院新闻

法院青年说 | 甘肃兰州中院吕品月:秉青年法官之姿 砺司法案例深耕

来源:中国审判、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青年理论学习小组       责任编辑:王晶    发布时间:2025/10/22 9:34:11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司法案例是人民群众了解司法活动、感受公平正义、提升法治意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案例工作,加大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发布力度,精心打造人民法院案例库,为法官办案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当事人诉讼、律师办案、学者科研、群众学法搭建了平台,受到广泛好评。

10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创设的交流平台“法院青年说”,围绕“深耕司法案例,传递公平正义”主题,邀请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吕品月与大家分享司法案例工作“背后的故事”。

秉青年法官之姿  砺司法案例深耕

讲述人: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吕品月

司法案例工作是连接法律条文与社会现实的桥梁。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做好司法案例工作,不仅是青年法官精进业务、淬炼能力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守护公平正义的生动实践。

案海寻珍

于浩繁案卷中识别案件价值

记得5年前我参与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原告仅凭4年中向被告转账2000余万元的凭证主张债权。蹊跷的是,如此持续大额的转账竟无任何借据、合同,甚至转账备注也全无“借款”字样。“法官,我和原告之间根本不是借贷关系,我从事艺术工作,这些钱是他对我的赞助,以及我向他出售书画的款项!”被告的抗辩使得案件事实变得扑朔迷离。筛选典型案例,就是要开启扫描案例特殊性的“雷达”,案件事实越是反常之处,越值得深入挖掘。

“为何大额转账从不索要借条?为何转账从不备注?为何4年中从未主张还款?”几个问号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此时,同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本案核心在于‘借贷合意’的证明与举证责任的分配。”抓住案件焦点,就等于牵住了审理案件的“牛鼻子”,我细致审查证据后发现,案件中多笔转账确与被告的艺术品销售相关,原告未能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合意,其诉求最终被依法驳回。此案对“合意”证明的精巧处理及对举证规则的深刻诠释,彰显了其独特价值。我以此为素材撰写的案例分析文章,获评“全国法院系统案例分析评选优秀奖”。

在一次案例学习交流会上,同事们对筛选案例的标准展开热议:有人认为应选“大案要案”出精品,有人主张选“新奇特案”当先锋,也有人强调应紧扣群众关切。筛选标准并无定式,我认为可聚焦以下三类案件:一是法律适用解惑型。该类案件聚焦法律适用存在争议的案件,通过提炼裁判要旨、明晰法律适用逻辑,为类案提供参考。二是社会治理引导型。该类案件关注裁判结果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能有效引导公众行为的案件,这关乎社会风尚塑造与法治意识培育。三是前沿规则探索型。该类案件涉及新型罪名或法律前沿问题的案件,但应注意选择论证严谨、说理透彻、裁判具有权威性和示范性的样本,避免盲目追求新而忽视裁判根基。

精雕细琢

于法律逻辑中萃取案例精华

筛选出典型案例是第一步,深度分析才是司法案例工作的核心。这个过程如同工匠雕琢璞玉,必须倾注心力于裁判理由与裁判要旨的锻造,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透情理,实现从好案件到好案例的“华丽蜕变”。

在我办理过的一起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案中,甘肃某农业科技公司申请了政府补贴,却被两名被告相继通过虚构交易合同的形式转移殆尽,导致公司面临资不抵债的商业风险。审理中,我发现难点是对两名被告的身份如何认定的问题,他们未在公司任职,也未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上登记公示,主体身份尚不明确,谈何追责?于是,在撰写该案例文章时,我将副标题定为“实际控制人、高级管理人员的身份认定规则及责任承担”,突出反映主旨,直指问题核心。

2025年8月,本文作者(左二)与同事讨论一起疑难复杂案件。(摄影:张丽娜)

在一篇司法案例文章中,裁判理由和裁判要旨才是重头戏。裁判理由是联系基本案情和裁判结果的纽带,是案件审理的核心论证环节,我列举出四个要点:前两点认定两名被告的身份,后两点明确其责任承担。裁判要旨是司法案例的精华所在,不宜长篇大论,我简要阐述了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实际控制人的身份认定规则,进而明确了二者损害公司利益的责任承担形式,体现出案例的示范引领价值。

从事司法案例工作要久久为功,一篇优秀的案例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细节到结构的全方位打磨。严格按照《人民法院案例库参考案例编写规范》体例格式进行编写,只是撰写优秀案例的第一步,案例的价值更取决于是否明晰了类案裁判规则,是否精准提炼了裁判要旨,是否深入解读了蕴含其中的法理。

行胜于言

以案例工作赋能司法实践

近日,一起确认合同效力纠纷案令合议庭陷入僵局。“合同效力由法院依职权认定,应当严格审查是否符合合同无效的情形”“本案不但是合同效力问题,还是民事法律行为效力问题,不能单一地审查,要运用穿透式审判思维”,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即便提请专业法官会议讨论,共识亦难达成。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有法官适时提出:“人民法院案例库中可有类似案件?此案法律适用分歧明显,我们可以参考指导性案例、参考案例的裁判思路。”检索之后,果然觅得类案“钥匙”。我们循着成熟案例的脉络,融合法理、事理与情理作出判决,终获当事人认可。

如今,我和同事早已离不开人民法院案例库。人民法院案例库形成于海量的司法案件基础之上,又进一步促成类案同判、提高法律适用统一性。办案时,我可以按图索骥将参考案例与自己承办的案件对比,吸收裁判思路,拨开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迷雾”,就能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答案。

司法案例工作贯穿审判工作始终,是一门需要终身修炼的艺术。它不拘泥于个案得失,而是对事实本质、法律真义与社会关切的深度叩问。当我跳出个案“藩篱”,恍然领悟,每一个精心淬炼的司法案例,都在司法长河中激荡着时代的回响。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我愿以赤诚之心在案例沃土上默默耕耘,让每一篇深思凝结的案例文章,都成为公平正义的坚实注脚。